曹矞:黃帝陵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-4-10 11:17  |  作者:曹矞  |  來源:上海文藝網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尋根問祖何處去?前往陜西黃陵縣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黃帝陵位于延安市黃陵縣,古稱橋陵,后經蔣介石改為黃帝陵。黃帝,姓公孫,名軒轅,生于農歷三月初三。軒轅黃帝被公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,因此1961年3月黃帝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編為“古墓葬第一號”,人稱“天下第一陵”,又稱“華夏第一陵”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延安之行第一站,就是去黃陵縣拜謁黃帝陵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一行20余人,從西安乘坐旅游大巴大概需一個小時的車程。抵達黃帝陵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軒轅廣場。我們與軒轅廟隔河相望。這條河是沮河,河的中間這段叫印池,說是黃帝洗筆洗硯的地方。走過橫跨印池的軒轅橋,便是通向廟院的龍尾道。龍尾道共有95級臺階,寓意黃帝是“九五之尊”。拾級而上則是廣闊的祭祀廣場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個廣場非常壯闊,左右兩邊一排黃旗迎風飄揚,中間陳列著碩大的龍魂大鐘、龍威大鼓,頗有氣勢。據導游介紹,廣場地面是用秦嶺天然河卵石鋪就而成,共計5000塊,代表著中華民族5000年悠久歷史。這里是此行第一站,大家游興很高,紛紛選擇合適位置照相留念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拜祭黃帝,一般都是“先祭廟,后謁陵”。我們也不例外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祭祀廣場北端,巍巍矗立著軒轅廟(即軒轅殿)。功能性設施都建在隱蔽處,這樣環境才得以凈化。殿區內不設其他樓閣廊榭,憑借山川地貌與植被構成的大環境體現出“大象無形”的境界。大殿檐下正中懸掛著著名書法家黃苗子先生書寫的隸體“軒轅殿”匾額。此殿于2014年3月15日建成,從當年清明節開始,國家每年都在此舉行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歷史上最早舉行黃帝祭祀始于秦靈公三年(前422年),秦靈公“作吳陽上畤,專祭黃帝”。20世紀80年代以來,大批港澳臺同胞、海外僑胞,不遠萬里,奔赴橋山,公祭黃帝陵。1988年,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為黃帝陵題詞:“炎黃子孫”。1993年清明節,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、國家主席、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為黃帝陵題詞“中華文明源遠流長”。1994年起,每年都有國家領導人專程來陜參加公祭活動。陜西黃帝陵祭典的至上性、持續性和唯一性,得到了海內外炎黃子孫的一致認可。1998年和2000年,分別由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、何厚鏵親筆題寫的香港、澳門回歸紀念碑相繼在黃帝陵落成,這是對追本溯源的文化認同的詮釋,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了向心力量。2006年,清明黃帝陵祭典活動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2014年8月,黃帝陵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據了解,軒轅殿建筑面積1700平方米,由36根高3.8米的圓形石柱圍合成40米X40米的長方形空間,柱間無墻,上履巨型覆斗屋頂,體現了“黃帝明堂”風貌,是廟區最具特色的標志性建筑。沉長的屋檐、碩大的斗拱、簡潔而古樸的屋脊,使整座建筑顯得宏偉而莊嚴,具有古漢風格。屋頂中央有直徑14米的圓形天光。藍天、白云、陽光直接映入殿內,整個空間顯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。殿內地面采用青、紅、白、黑、黃五色花崗石鋪砌,隱喻傳統約“五色土”,以象征黃帝恩澤祖國大地。整個軒轅殿設計取“天圓地方”之意,承天接地,沐陽光雨露,象征著中華遠祖質樸的宇宙理念。黃帝石刻像就佇立在殿內上方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站在祭祀廣場上,可以看見軒轅殿坐落在三層方形臺基上。軒轅大殿整體建筑秉承漢風唐韻,融古老傳統與現代氣息為一體,氣勢磅礴,莊嚴肅穆,雄偉壯觀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軒轅殿大門左側有一株參天古柏,枝干蒼老遒勁,主干略向南傾斜,其冠如華蓋,其勢巍峨。導游說,這棵柏樹已有5000余年,相傳此樹為軒轅黃帝所植,故稱“黃帝手植柏”,又稱“軒轅柏”?!秶鴷伞酚涊d:“中部縣有軒轅柏,在軒轅廟??贾s記,乃黃帝手植物,圍二丈四尺,高可凌霄?!睒渑杂幸槐畼?,內嵌石碑一塊,上書:“此柏高五十八市尺,下圍三十一市尺,中圍十九市尺,上圍六市尺,為群柏之冠?!?/font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黃帝手植柏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柏樹。1982年,英國林業專家羅皮爾考察了27個國家的柏樹后,認為唯有黃帝手植柏最粗壯、最古老,稱贊它是“世界柏樹之父”。1998年12月9日,“中華名樹公選養護委員會”將黃帝手植柏評為中華百棵名樹之首,被譽為“世界柏樹之冠”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黃帝手植柏后面是誠心亭。亭前一磚壁刻著簡介,大意是:歷代帝王將相、文人墨客、現代政要名流、同胞華僑等,拜謁黃帝時,先要在誠心亭整衣冠,備禮品,平靜心情,消除私心雜念,然后才能緩步進殿,頂禮膜拜。人人至此看了簡介,都按照要求去做,懷著崇敬之心,有序前行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誠心亭北邊是“碑亭”。碑亭對聯寫道:“上下五千年,縱橫三萬里”。這里共有四通碑石,分別是孫中山、蔣介石、毛澤東、鄧小平的題字或寫的祭文。碑亭東側是碑廊,保存了歷代祭祀、維護黃帝陵廟的碑石幾十通。里邊有香港、澳門回歸紀念碑,旁邊還有一塊無字碑,據說這是為解放臺灣預留的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往前走,有黃帝腳印石,再往前走便是人文初祖大殿。大殿前右側有一棵高大的古柏,名叫“掛甲柏”。相傳漢武帝劉徹率領18萬大軍征戰歸來,駐軍拜祭黃帝陵時,曾將鎧甲掛在此樹上,鎧甲致使樹身斑痕累累。每年清明節前后,樹干中不時流出柏液,凝結為球狀,晶瑩透亮,蔚為奇觀,“掛甲柏”因此聞名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軒轅黃帝的正殿,也是整個廟院的主體建筑,坐落在廟院中心。重建于明朝,1959年曾做過一次較大規模的重修。據悉,人文初祖大殿占地282平方米,面闊7間,進深3間。大殿屋頂為歇山頂,雕透花脊,屋面由灰布板與筒瓦相扣覆蓋,檐部施勾頭滴水,前檐及其他三面均有斗拱。前檐當間建有6扇隔扇門,次間、稍間則各有4扇隔扇門。檐下的欄額、平板枋為和璽彩繪、斗拱彩繪,兩側與兩側背面、內梁等處的彩繪,均精致華麗。正殿門楣上懸掛有原國民黨愛國將領程潛于中華民國二十七年(1938年)夏祭陵時所題“人文初祖”大匾,字體鐵畫銀勾,剛中藏秀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進入大殿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半浮雕黃帝全身像,與我們學習的歷史書中看到的圖像一模一樣。黃帝石雕像沉穩站立,步履向東又回首望西,抬臂揚手,冠帶簡譜,著裝無華。石像的四周雕刻著四靈圖案:上朱雀、下玄武、左青龍、右白虎。大殿頂部為圓形露天設計,從殿內可以仰望藍天。這種設計體現了古代的“天圓地方”、“天人合一”的樸素思想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殿呈方形結構,四方共有36根柱子支撐,九鼎、九柱、五階梯等設計也處處體現皇帝的九五至尊。站在大殿中央仰望,一種身為炎黃子孫的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。立于大殿前方觀賞,人文初祖大殿顯得宏偉壯麗,古樸雅致,與周圍的建筑融為一體,布局十分巧妙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離開人文初祖大殿,前去黃帝陵。沿著登陵石階拾級而上,道旁古柏參天,柏蔭森森。橋山古柏是全國最大的古柏群,這與千百年來的游客和當地百姓緬懷始祖功德、植柏護陵是分不開的。其中很大一部分柏樹樹齡已在千年以上。路旁還可以看到成龍、李瑞環、連戰等名人親自種植的柏樹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繼續拾階而上,路邊佇立著一座“文武官員至此下馬”的石碑。相傳,古代祭陵者,不論是黎民百姓,還是達官顯貴,為了表示對先祖的崇敬之情,都不約而同地在這塊距黃帝陵大約200米左右的地方駐足,下馬或停車,整理衣冠,平心靜氣,然后方步入陵園祭祀。今人至此也都放輕腳步,整整衣冠,悄聲細語,緩慢前行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陵道盡頭便是陵園。進門幾步,左側是一座20米高的圓錐形土臺,高臺旁立著一塊石碑,上書“漢武仙臺”。據說漢武帝來橋山祭祖后,非常羨慕黃帝馭龍升天成仙。于是命十萬大軍用身上的戰袍每人背一袋土上山,一夜之間就筑成了這座高臺。漢武仙臺有兩條石砌曲徑通往臺頂,上行77級臺階,下行78級臺階,謂之“七上八下”。導游說,登臺一次可增歲添福。游客至此,爭相攀登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越過漢武仙臺,就可以看到一座四角亭,即祭亭。亭中碑上刻有郭沫若手書“黃帝陵”三個大字。據說,當時這幾個字是要請毛澤東書寫的,毛主席說他寫了祭文,于是請郭沫若來寫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亭后就是黃帝冢。冢前有一磚龕,內有一石碑,上書“橋山龍馭”四字,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。黃帝冢為扁圓形土冢,四周1米左右的磚墻圍合,冢上柏樹郁郁蔥蔥。這可能是最小的帝王陵墓。原先以為起碼要把黃帝陵修得好大好雄偉,哪曾想黃帝陵卻是如此簡樸,真的是陵墓不在大小,看它埋的是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一行人隨即打開提前備好的花圈,由一男一女兩人向黃帝陵敬獻花圈。然后排成兩列隊伍,畢恭畢敬地默哀三分鐘,以此表達我們對始祖軒轅黃帝的無限敬仰與懷念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傳黃帝誕辰于農歷三月初三。黃帝即位時20歲,據說是在公元前2697年,據此推算黃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。傳說他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神靈,生下沒多久,便能說話。到15歲時,已經無所不通了。公元前2697年,黃帝繼承有熊國君的王位。在黃帝成為氏族首領之后,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,并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。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東發展過程中,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,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,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。因他發明軒冕,故稱之為軒轅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據史書記載,炎帝神農氏管治后期,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,戰亂不止。黃帝便趁時而起,打敗不同部族,其余部族首領紛紛歸附,于是形成炎帝、黃帝、蚩尤三足鼎立局面。黃帝居中原,炎帝居太行山以西地區,蚩尤居東方九黎。炎帝與蚩尤爭奪黃河下游地區,炎帝失敗,向北逃走,向黃帝求救。黃帝在三年中與蚩尤打了九仗,皆未能獲勝。最后黃帝集結在涿鹿上與蚩尤展開決戰,在大將風后、力牧的輔佐下,終于擒殺蚩尤,獲得勝利,統一中原各部落。建都涿鹿。后來,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,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,舉行隆重的封禪儀式,告祭天地。突然,天上顯現大蚓大螻,顏色尚黃,于是他以土德稱王,土色為黃,故稱黃帝。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、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功績載入史冊,成為我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。黃帝在位期間,播五谷,種草木,大力發展農業生產,始制衣冠、建舟車、制音律、作《黃帝內經》等 ,使華夏民族由蠻荒時代跨入文明時代,被后世尊奉為中華民族“人文初祖”。黃帝如此豐功偉績,理應受到后世子民的崇拜和敬仰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傳說黃帝活了118歲,天帝為其豐功偉德所感動,派一條巨龍接他升天,臣民們不愿黃帝離去,將他團團圍住。巨龍馱著黃帝騰空而起,慌亂之間人們只扯下了黃帝的衣襟、靴子和佩劍。于是,人們把黃帝的衣靴寶劍埋在這里,起土成冢作為紀念,這便是黃帝陵是衣冠冢說法的由來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過,這僅僅只是個傳說而已。司馬遷《史記》明確記載,“黃帝崩,葬橋山”。關于黃帝陵,除了陜西有黃帝陵,在北京平谷、河北涿鹿、河南靈寶、甘肅正寧等地也有黃帝陵。從漢武帝開始,各代帝王均來此祭奠黃帝,所以陜西黃帝陵是公認的黃帝陵所在地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游罷黃帝陵,過沮河回首橋山,這里絕對是一片風水寶地。你看這橋山之地,山體渾厚,氣勢雄偉,有山有水,山水相映,相得益彰。沮水三面環流 ,波光粼粼,猶如一面漂亮的鏡子閃閃發光。山上林木茂密,古柏覆蓋郁郁蔥蔥,約有8萬多株,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萬多株。這里是我國最古老、覆蓋面積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92年7月11日,《人民日報》刊發題為《黃帝陵風水軸線》一文。文章說,“黃帝陵風水軸線就是橋山主脊至黃帝墓冢,并與印臺山山峰之間構成一條連線,黃帝陵區的各種建筑都是以此為軸線而建造,墓冢方向正好在這條線上?!边@條連線是西北至東南走向,也就是說,黃帝陵陵冢的坐向不同于后世帝王的正北正南,或正西正東,而是依據地理,背向西北,面朝東南,同橋山、子午嶺和號稱龍脈的昆侖山走向完全吻合。你看看這巧妙不巧妙?是不是風水寶地?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黃帝陵,不僅是古代帝王陵墓,也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陵園。黃帝在后世人心中,更是一種神話,一個圖騰。歷經五千年的風雨飄搖,時至今日,黃帝陵已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旅游勝地。橋山之上,千年松柏蒼蒼翠翠引領著拜謁的人們虔誠前往。橋山之下,軒轅廟內香火繚繞,拜謁紀念的人們絡繹不絕。每年清明節世界各地炎黃子孫,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都會不遠萬里前來陜西黃陵縣拜謁黃帝陵,尋根問祖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陜西無疑是民族之根,延安是民族之魂,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。尋根問祖,拜謁黃帝,開展清明節黃帝陵大型祭典活動,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。其旨在弘揚傳承中華文明,團結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,激發億萬炎黃子孫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繼續不懈努力奮斗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軒轅功績感天動地,黃帝美名萬古長存!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: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矞,原名曹可智,陜西山陽縣人。本科學歷,中學語文高級教師。山陽縣首批優秀拔尖人才。系中華當代文學學會、中國散文家協會、西部散文學會會員。全國中小學新課標無障礙經典閱讀專家團隊專家。中高考熱點作家,上海文藝網第三屆簽約作家,《秦嶺印象》文學雙月刊第一批特約作家。草根文學網駐站作家和特約評委。先后在全國報刊發表文學作品600余篇,80多萬字。作品收入《中國青年詩人精選集》《新詩百年·陜西卷》《中國當代微型小說方陣?陜西卷》《時文選粹》《百家散文精選》《中華散文精粹》《中國當代作家書畫家代表作文庫》(2013年卷)《共筑中國夢·中華人物思想文集》《中國當代文藝名家名作金榜集》(2016年卷)等40多個全國大型詩文選本?!逗苫ǖ母邼崱帆@第三屆中國散文精英獎卓越成就獎?!端`的周莊》榮獲2012年中國散文華表獎最佳作品獎?!队篮愕奈某啾凇窐s獲上海2015年第二屆中國散文佳作獎二等獎?!队巫右鳌贰秹舻那f周》《婉約的女神》《溫一壺佐酒的月光》《永恒的文赤壁》等被選用中高考月考或模擬考現代文閱讀試題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責任編輯:楊博        沈彤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聞熱線:021-61318509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: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,均為原作者的觀點。凡本網轉載的文章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等文件資料,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海文藝網手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責任編輯:沈彤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電話:021-61318509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郵箱:bjb@shwyw.com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:021-61318509 郵編: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OPYRIGHT 2012-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,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。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,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。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、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址: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-1 滬ICP備13019820號-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亚洲无码在线视频|亚洲午夜囯产精品中文字|四虎国产精品亚洲永久免费|国产在线观看中文字幕